2019年2月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2018年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复函(发改委高技〔2019〕180号)》,我校牵头申报的“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我校成为重庆市第三所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校,也是2018年度重庆市唯一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校。
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始建于2013年,其前身是2013年成立的菠菜全讯白菜网新药创制中心,2015年获批创新靶向药物重庆市工程实验室。与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活性产物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创建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陈中祝研究员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唐英教授、唐典勇教授为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工程研究中心紧紧围绕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水平低、研发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对恶性肿瘤的靶向药物治疗的迫切需求,开展药物靶标发现,药物设计与合成,药物筛选与评价方面等研究,突破治疗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关键技术,满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工程研究中心现有科研和行政人员共59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44人,先后聘请美国阿肯色大学Hong-Yu Li教授,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教授Hui-Kuan Lin,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分子医学和医药生物技术教授Massimo Santoro,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生物学教授Francesca Carlomagno、伦敦癌症研究基金会终身教授、伦敦癌症研究室高级研究员、伦敦大学结构性肿瘤生物学教授Neil Q. McDonald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Neil P. Shah教授为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工程研究中心相关研发设备原值3243万元,研发场地面积5100平方米,主持或承担国家科研计划19项,研发国家I类新药2个,1个I类创新药物获准同时在中国和美国进入临床试验。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和中国台湾地区发明专利授权各1项。
工程研究中心在药学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重庆市领先优势,现拥有创新靶向药物重庆市工程实验室、激酶类创新药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靶向创新药物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三个市级重点平台。靶向小分子药物研发团队获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重庆文理新药创新团队获批2017年重庆市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培育计划立项,药学学科获批重庆市重点培育学科。
工程研究中心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国际协同创新”原则,与辽宁师范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海洋生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联合国外著名新药研发高校(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美国阿肯色大学、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等)、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知名企业(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世力尔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协同创新,组建创业联盟,进行新药研发。
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主动对接国家和重庆地区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药研发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肯定。2015年10月荣获“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全国第一名,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陈中祝博士作为全国高校唯一代表,受邀参加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主办的“科技引领创新创业座谈会”,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分别肯定了工程研究中心在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2017年工程研究中心当选为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理事单位,陈中祝当选为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理事。
附工程研究中心标志性成果:
1、“抗ED与肺动脉高压一类新药”同时获得美国FDA和中国CFDA临床批文,实现重庆高校一类新药同时获得美国FDA和中国CFDA临床批文的零突破。其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专利获得授权,并以3000万元的价格将该新药转让给重庆迪康尔乐制药有限公司,同时该新药还获2018年重庆市高校十大优秀科技成果奖。
2、与美国合作研发RET/VEGFR2双靶标协同抗癌药物,即将完成临床前评价工作,该抗癌药物体外活性增加了1000倍以上,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此药物的发现找到了针对RET激酶的抑制剂。该药物目前正处于安全评价阶段,如能成功上市,将成为第一个针对RET靶标治疗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药物。同时,协同靶向作用的提出,为此研究领域开辟了先河,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类似药物的出现,真正造福人类。
3、多组分反应定向设计合成全新结构药物骨架分子的技术突破,多组分反应设计合成药物新骨架化合物,还要兼顾到大量化合物的合成,它们同时要具备特殊的结构特征,才能确保化合物具有活性和靶向性,这也是对多组分反应的一个挑战。此方法学的运用在本实验室已经开展了较为详细的工作,本实验室已研发出多个具有靶向药物活性的骨架结构,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如: Chem. Eur. J. 2018, 24, 6732; ACS Comb. Sci. 2018, 20, 292等。此工具对于靶向药物分子设计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更准确的发现前药化合物。